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恩格斯、马克思曾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尤为重要,首在体育”[1]。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我国青少年体育方面的论文进行基本特征及研究热点方面的统计分析,可以把握研究的客观规律及热点,也能为后续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提供借鉴[2]。
图1 我国青少年体育领域论文年度分布统计
1 检索及统计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的期刊论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源,以“青少年体育”为主题词,发表时间从“不限”至“至今”进行精确查找,共检出论文1880篇。检索日期为2018年11月23日。利用WPS表格对检索出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2 青少年体育领域论文特征分析
2.1 发文年度分布特征
由图1 可知,我国青少年体育领域的期刊论文最早见于1976 年,1976-2000 年处于初始研究阶段,每年发文不超过5 篇;2001 年开始年均发文数量平稳上升,达到几十篇;受北京奥运会影响,2007、2008 两年发文量过百,达到小高峰。2009-2011 年又有小幅回落,从2012 年开始有平稳上升,年均发文超过100篇,至2017 年达到高峰(244 篇)。
2.2 发文学科分类及发表期刊分布特征
1880 篇论文的学科分类频次为1941,其中体育学科成果数量占到总数的76.35%,是青少年体育领域研究的主阵地,排名2-5 位的学科为中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初等教育、音乐舞蹈。发文数量排名前列的期刊依次是《青少年体育》(179)、《中国学校体育》(102)、《体育教学》(81)、《当代体育科技》(51)、《运动》(43)、《体育文化导刊》(34)、《体育科技文献通报》(31),共发表521 篇论文,占总数的27.71%,仅有《体育文化导刊》属于北大核心期刊,说明该领域研究论文中大多数发表层次偏低。
2.3 发文研究层次及基金分布特征
1880 篇论文的研究层次显示频次为1864,属于社科类基础研究的有1407 篇,占75.48%;居2-5 位的依次是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267,14.32%)、社科类行业指导(65,3.49%)、社科类政策研究(40,2.15%)、自然类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30,1.61%)。1880 篇论文共获得基金资助188 项,其中排前三位的是国家社科基金(92)、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及软科学基金(19)、全国教育科学规划(13)。因部分文章获得基金资助不止1项,得到基金资助的文章占比不到10%,说明该领域研究的立项数量还有待提高。
2.4 发文作者及机构分布特征
统计发现,发文最多的作者为李小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5篇),排名2-6位的学者为肖林鹏(天津体育学院,11)、柳鸣毅(武汉体育学院,10)、霍兴彦(四川理工学院,9)、唐炎(上海体育学院,7)、童建红(广西科技大学,7)。发文机构中,上海体育学院(61篇)位居首位,北京体育大学(58)、武汉体育学院(34)、天津体育学院(32)、国家体育总局(29)、首都体育学院(23)、广州体育学院(22)位列2-7位。由此可见,体育类高等院校及科研所是研究青少年体育领域的生力军。
3 青少年体育领域论文热点分析
通过高频关键词及高被引文献来反映研究热点。统计发现,排名前列的高频关键词(频次≥50)依次是青少年(497)、青少年体育(109)、体育俱乐部(70)、学校体育(52)、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1)、体育锻炼(50)、体育(49)、现状(48)、对策(46)。被引超过70 次的高被引论文有11 篇,依次是首都体育学院学者李相如的《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与管理机制研究》(192)、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者都菊英的《“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122)、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校学者门丽的 《美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现状给我国学校体育带来的启示》(109)、西南师范大学学者李彬彬的 《家庭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研究进展》(109)、北京科技大学学者蒋玉跃的《美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文化基因》(95)、华东师范大学学者汪晓赞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理论溯源与框架构建》(82)、天津体育学院学者王景明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机构管理初探》(82)、上海体育学院学者平杰的《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80)、玉林农业学校学者张汝深《论“校园阳光体育”的设计与实施策略》(79)、深圳大学学者苗大培的《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78)、重庆科技学院学者谢龙的《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70)、上海体育学院学者吴贻刚的《论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文章来源:《青少年体育》 网址: http://www.qsntyzz.cn/qikandaodu/2021/0722/2186.html
上一篇:广东省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品牌凝聚力量
下一篇:书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