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对于青少年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极大的转变。互联网是丰富多样的信息载体,相比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更为快捷和方便,能够高效的让使用者获得想要的信息。将互联网应用到道德教育之中,能够打破传统道德教育手段固化、思想落后以及内容枯燥乏味的问题,给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学习带来了新的转机[1]。互联网作为海量信息的汇集平台,其信息虽然内容丰富,但也有着信息良莠不齐的问题,大量的不知来源的信息充斥着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包含暴力、迷信、色情等诸多不良信息。而对于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而言,其身心发育正处在关键阶段,对于社会的认知尚不完善,好奇心强、性格容易冲动,未知和不良信息的强刺激性非常容易引导青少年的思想走向。当青少年没有受到正确的引导情况之下,互联网平台也就从思想教育的工具变成了危害青少年成长的毒瘤。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的开放性和便捷性
互联网平台是一个具备了高度开放特征的信息交流载体,在这一载体之中,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持有不同观点、思想的人能够在平台之中进行沟通交流,并可以随意对各种信息进行浏览,其所包含的信息是对任何使用互联网的人开放的。在现阶段的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之下,其信息的快捷性特征,能够让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人进行交流,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文化,具备了高度的开放性和便捷性。
(二)环境的自由性和虚拟性
互联网同样还具备了高度的自由性与虚拟性,使用互联网进行交往的环境是一个全虚拟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使用互联网的人不需要将自身的真实信息进行公开,便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在互联网中,可以匿名进行学习、工作等,但在所有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虚拟的环境之上的,与实际的生活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也让互联网的用户具备了相比现实生活更加高度的自由性和随意性[2]。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道德教育的困境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给信息获取带来了便利性的同时,因为其具备虚拟性与信息多样性,在没有良好的监管环境之下,很容易对身心发育尚不完全的青少年造成影响,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困境。
(一)互联网道德教育与现实道德教育相脱节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渗透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但这并不能说明网络和现实是在同一地位的,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层面,互联网的道德教育和现实道德教育之间便存在了互相背离、脱节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1)互联网平台的道德教育手段和现实道德教育手段相脱节。在我国的道德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那时便已经出现了孔孟儒学的思想,在道德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之中,出现了灌输教育方法、情境创设教育方法、道德实践教育方法等,通过多样性的教育手段,能够很好的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对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但就互联网道德教育而言,现实的道德教育方法非常难以与互联网虚拟环境相融合,导致了互联网道德教育手段的单一性,在进行实际的互联网道德教育过程之中,大多仍然使用的是宣传引导方法,和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产生了脱节现象。(2)现实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网络教育相脱节。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之中,对于青少年的主要教育来自于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教育者会因为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做到互联网平台信息的高度多样性和先进性,很多时候也难以及时的通过互联网信息结合来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这也导致了现实道德教育的内容滞后于网络道德教育,浪费了很多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互联网平台上德育信息的机会。
(二)互联网的高度自由性与虚拟性影响青少年行为
人的行为方式会受到意志、性格、客观外在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也造成了人的行为常常会与自身的理性认知发生背离,无法做到知行合一[3]。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尚处在发展阶段,缺少了完备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分辨能力,当青少年处在高度自由、缺乏约束的环境之中,非常容易造成其突破现实生活的道德准则,做出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而在互联网中,这一表现十分明显:(1)互联网的高度自由性和虚拟性造成青少年容易做出与道德规范相悖的行为,互联网的交流和浏览不需要使用者公开真实信息,而互联网的监管体系也尚不完善,导致了互联网的环境下的道德约束力也大幅度下降。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之中,因为处在虚拟的环境下,自身信息也处于匿名状态,在知道某些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同时,因为跟风或标新立异的思想,会选择突破道德准则的范围,做出一些与自身道德认识相背离的行为。(2)网络的不良信息与不到的行为带入现实,造成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发生了改变。青少年因为自身阅历、年龄的限制,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缺少了自律的意识,因此也造成其容易脱离道德准则的约束,发生行为偏差。在互联网时代下,部分青少年长期遭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将互联网上的不良行为带入到了现实生活之中,造成了其在清晰认知了道德准则的情况下,仍然做出了有悖其自身认知的行为。
文章来源:《青少年体育》 网址: http://www.qsntyzz.cn/qikandaodu/2021/0223/1079.html